民工正傳(片)
13,689 total views, 2 views today
真心話,不是每一次家訪都是開心的,若果不是趕稿交稿,我相信我真心想做的家訪,只剩現在三分之一,但大家千萬別誤會,「不開心的家訪」並不是因為受主人家冷待,事實上每一次家訪,屋主都是熱情招待的,只是既然家訪,我希望能多一點交流、盡慶而返,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就是 Apple Hang 蘋果恆,因為遷就當時周刊的緊密稿期,2013年2月我第一次家訪他時,時間非常倉促,拍了照訪問完之後,竟然只聽了五分鐘就得告退,話也談不多,就是這種來去怱怱的家訪,我很怕讓人感覺我沒誠意。
發燒友之間的家訪,大部份都是開心的,但也有一小部份害群之馬,每次家訪都會開壇作法,不是想賣自己神級補品,就是想Hard Sell可過水濕腳的聖物,又或者每次作客,都抱踢館心態,一味在心中找別人系統的蛋中骨,從沒欣賞對方為發燒而作的努力,又或者變身攝石人專找「富豪」家訪,彷佛聽得多天價音響,自己也變了上等人似的。
說得太遠了,年紀大,嘮叨特別多。總之,今天我家訪就是訴說人的故事,是發燒心路歷程的交流,我只會希望屋主是真正熱愛影音,大家能談天說地,盡興而返,而讀者能看到別人中毒過程而過癮,又或者從別人家中的設置找到玩影音的新靈感,那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家訪。
所以,在家訪蘋果恆一年半之後,亦即是2014年8月,我再次家訪蘋果恆,原因並不是「沒有新家訪」,而是我想補償自己心中上一次怱怱家訪的缺失,更何況,年多不見,蘋果恆的器材翻了幾翻,幾乎全都改頭換面,在網上討論區謙稱自己為「小民工」的他,在這半年再次連環升級,半年前的家訪,變化甚多,由於當時家訪我作了一點錄音訪問,剪輯成一條短片,為不想浪費,我決定把蘋果恆的舊家訪,於feversound上貼出。
內地朋友請欣賞土豆視頻,內容是一模一樣的:
不歸黑膠路
蘋果恆之家
因應社交網絡,我認識到一些不同玩法的發燒友,而其中一位我不得不「寫個服字」的,相信非「蘋果恆」莫屬。13年2月認識他,當時他還是剛剛開始進入兩聲道的世界,玩的是串流播放,誰不知一次「意外」令他投入黑膠不歸路,由於我也有份引導他「誤入奇途」,所以他的家訪由我來操刀實在是最適合不過了。
醉心兩聲道
問問蘋果恆的發燒原委,原來跟不少人也是一樣。「我開頭是玩家庭影院,那時覺得電影很好看,但近年的電影好像沒有那麼大吸引力,早年有朋友送我一部國產二手膽機,於是我就開始尋找喇叭匹配,買入第一對喇叭英國Pro Ac T2000S,開始了兩聲道音樂之路。」蘋果恆說,之後隨著興趣的轉變,他的器材也一步步由家庭影院為主,改為兩聲道為主。
「喇叭,後來轉了玩Pro Ac R1SC,是經典小書架吧,之後買了英國Naim的合併擴音機Supernait,再之後,就買埋Naim的串流播放機,主要聽檔案了。」正所謂一發不可收拾,後來蘋果恆索性全套Naim玩,再購入S400,而他購買這對喇叭之後不久,就是我第一次家訪他。
Naim升級停不了
其實,當時只是他發燒直路的一個開始而已,之後他可以說是「停不了的升級」,首先是放售了合併擴音機Supernait,再換入NAC 282前級,連埋HiCap2外置供電,有前自然有後,後級是NAP250.2,再推回Ovator S-400座地喇叭。與此同時,蘋果恆亦購入部份Naim的接線,還有Naim的原廠器材承架,以達到廠方要求的音效。
電源大補品
不過這並未阻止阿恆的升級路,他後來也購入了QRT的Qv2電源處理,並一口氣用上13個,當中各司其職。對於QRT這電源補品,阿恆說,並不完全了解整個運作原理,但就非常清晰地聽到音效的改善。
提起改善,蘋果恆亦都有玩地盒,並且將兩個瑞典標準版大地盒串聯使用,他覺得效果比使用單一銀地盒更佳。玩完地盒,再玩返電,之前說過阿恆使用了QRT的電源處理,但這些補品都主要集中在Naim上,由於他的訊源主要是Naim NDS network player連XPS Power supply,因此他需要架構NAS並以內聯網讓NDS讀取音樂檔案,蘋果恆知道,內聯網難免充斥干擾,因此他細心地為所有網絡裝置,包括NAS、Rounter以及Switch等,都全部由原裝的開關供電,改為模擬線性供電,他說雖然使用的只是內地購買的便宜貨,但音效仍然能聽到分別。
好地地…
本來,蘋果恆說玩CAS很開心,並沒有想到什麼大動作,但世界又怎會簡單發展,蘋果恆的最愛歌手是陳慧嫻,因為她推出了一張新黑膠唱片,作為粉絲的他決定就算沒有黑膠唱盤都照買來儲。誰不知,買了第一張黑膠之後,他竟然想再在二手市場中,搜集齊一整套陳慧嫻的原版大碟黑膠,正所謂「有志者、事竟成」,經過約一個月的搜羅,蘋果恆終於以合理價買入全套陳慧嫻的黑膠碟…然後…出事了。
自己調校黑膠
「日日夜夜都望住那批黑膠碟,但又沒有方法播放,原來是很不過癮的!」因此,他毅然決定為了那批黑膠碟而買一套黑膠播放系統, 考慮到自己的器材水平,他選擇了英國AVID的Diva II SP 唱盤,再配SME 309唱臂以及Ortofon MC Quintet Blue唱頭。「這個盤臂頭是我自己設定安裝的,對我來說都有點吃力,但學習一件新事物的確很過癮,在這裡我要感謝朋友在調校上給我的意見,幫了我很多。」
出事了
蘋果恆憶述第一次把黑膠唱片開聲的一剎那,實在有很大感受。「以前玩數碼系統,我總會找尋還有哪些地方不足,結果現在播黑膠,我再沒有這個想法,只是想再聽多一會,想更投入音樂之中。我自己少聽古典樂及發燒碟,只是主攻八、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,所以黑膠的聲音實在太適合我了。」結果,他在之後的日子裡,非常積極地購買黑膠,短短數個月內,己買了數百張,由原來只聽數碼檔案(CD備份完就放售)的「數碼人」變成「模擬人」,黑膠碟藏量以幾何級數遞增。
買膠有心唔怕遲
他在之後的日子裡,每逢例假,就跑到全香港大街小巷處尋覓黑膠,大家都知道,今時今日的原版黑膠,比起原版CD炒得更貴,一張大家稍為熟悉的八十年代廣東黑膠碟,狀態良好的閒閒地動輒數百元,在今時今日再由零開始買膠,除了銀彈要充足之外,驚人的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,當蘋果恆的那副黑膠碟搜索引擎啟動後,在社交網站見他三五天就十張八張地掃貨,而且持久力驚人,我家訪當日他的黑膠庫存還只是那數十張,但在本文執筆之日,再看看他貼出社交網站的黑膠軟件櫃,已逾300,而且張張精品,沒有雜質。
陳慧嫻與張國榮全齊
「現在陳慧嫻的所有出過的廣東黑膠碟,還欠兩張就全齊了,不過剩底的兩張,售價太貴,實在買不下手,要看緣份。」蘋果恆口中入不了手的陳慧嫻,其中一張竟然是《歸來吧》大碟,事關該碟於1992年推出,而當時因為CD抬頭黑膠式微,所以只推出過極少量黑膠碟,造就此碟成為炒家必收之作。「還有張國榮,我都應該全齊了,最貴是1988年華星推出的《張國榮告別當年情珍藏版》4LP,因為選曲很齊全,華星年代最好的國粵歌都有齊,但就因為歌正碟也有4張,所以售價也比較貴。
一聽就是全張碟
去蘋果恆家中聽膠,怎能不聽陳慧嫻的膠,他揀選了《秋色》播給我聽,自然從容的音色,但卻保留住優質音響的高密度感,令到我不自覺地一聽就是半張大碟,黑膠之魅力果真如此。
之後,他又播了「我的賣飛佛」關淑怡的《冬戀》黑膠,這張我CD就聽得多,失禮慚愧黑膠是第一次聽,不論快歌慢歌,Shirley都唱得寧舍有feel,我又再一次把全碟聽畢才肯收手。
音效佳不止器材靚
兩次家訪,除了器材改動了之外,我還留意到聆聽環境亦有變動,就是客廳的第一反射點高牆身位置,以及皇帝位的後牆,也擺放了吸音物料。「這些都是從淘寶買回來的,能吸引一定程度的撞聲,有效果已經不錯了。」
從內地買香港膠
在買膠的過程中,蘋果恆還有一點不吐不快,就是有些黑膠找遍全港也找不到,結果竟然是一上淘寶就有,平均百多二百元(人仔)一張,為了一購心頭好,他還是在內地網購了一批黑膠,但只是他明知這些黑膠原本都是從香港賣上去的,因此雖然購得心頭好是愉快,但當中也難免有點無奈是也。
後記:沒有數碼訊源也可以
文章出街之日,據悉蘋果恆已經將數碼系統悉數出售,並又升級了更靚聲的Naim前級,更密謀把自己的黑膠重播系統升級,準備全程投入模擬世界。我問他真的不介意沒有數碼訊源嗎?他回答道:「數碼產品越遲買,同一筆錢買到的東西肯定是功能更強的,但黑膠器材卻不會,而且我最喜歡聽的,聽來聽去都是那些年的歌,因此只有黑膠一個訊源也未會造成不便,我現時目標是先聽黑膠,之後有機會當然也會再買一套數碼串流播放機,但這個完全不會急」。(原文刊於602/603期AV Magazine)
(臨出這個「回憶錄」之前,再問一次蘋果恆會否添置數碼訊源,結果他回答說:「Naim Mu-so算不算?」對呵,他買入Mu-so作中置揚聲器,也可以用來播數碼檔案,不能說他沒有「數碼訊源」呢!)
1 thought on “民工正傳(片)”
Comments are closed.